中新网7月21日电在应急管理部21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升介绍,近日,国家减灾委发布了《“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这是第四个国家层面的防灾减灾综合规划,是新时期指导国家防灾减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防范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促进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和防御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强调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突出时代性。《规划》贯穿中央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思路新要求,总结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坚持人民群众和生命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和极端思维, 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补齐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国家治理。
二是突出引领作用。《规划》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要求,在体制机制防灾设防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基层减灾救灾等方面设定目标,带领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目标,突出重点,统筹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实现全国一盘棋,提高全国防灾减灾救灾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三是突出基础。《规划》坚持实践强基固本防治结合,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城乡自然灾害设防水平,夯实全社会预防应对基础。结合已部署实施的重点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推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防治抗旱供水保障城市防洪除涝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多发区住房设施加固重点林区消防应急道路等。同时,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推进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筑牢人民防线
四是突出综合性。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改革实践中反映,隐患排查治理各方统筹协调综合应急保障社会深度参与等方面有待提高。为此,《规划》提出了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预防区划图建设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强化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装备保障强化自然灾害保险服务等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并着力加以解决。
第五,突出前瞻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把握灾害孕育发生演化的特点,统筹规划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建设国家防灾科学城,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等。从而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大地震大洪水等极端情况下的防灾应对能力提供防灾减灾人才和技术储备。
陈升指出,《规划》的总体目标锚定了
二是以降低灾害风险为重点,突出源头控制,将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建设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范区划图,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年每百万人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平均每10万人受灾人数低于1.5万人,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
三是以高效救灾为重点,增设救灾物资中央储备,完善应急机制和各项救助政策,加强预警和应急联动,使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灾害发生10小时内得到有效救助,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四是以夯实防灾减灾基础为重点,部署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重大工程,鼓励发展防灾减灾产业,夯实防灾减灾基层组织体系,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国城乡每个村至少有一名灾害信息员。
1d
发表评论